子居:上博四《曹沫之陈》再编连
上博四《曹沫之陳》再編連
子居
http://www.jianbo.org/admin3/2010/ziju001.htm
《学灯》第十四期 简帛研究网 2010年4月7日
內容摘要:本文通過對《曹沫之陳》諸簡的簡序進行調整,提出一種完整編連該篇的可能性,並儘量疏通原文,擇要注出筆者認為可從的諸家考釋以及筆者的觀點。
關鍵詞:上博簡 曹沫之陳 楚簡 編連 考釋
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(四)》所收入的《曹沫之陳》一篇,經諸多學者的編聯釋讀,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,然以目前所見,似仍有些許討論空間,故草成此文,以就教于方家。
《曹沫之陳》的編連
關於竹簡的排序,原釋者李零先生在《上博四·曹沫之陳》說明部份指出:“原書包括整簡四十五支,殘簡二十支,殘斷的簡往往從中間折斷,只有一半,給拼接造成困難……排列的順序只能求其大概,不一定完全正確。”但李零先生仍給出了一份相當好的編連意見,大部份簡的順次都很理想,而這個編連順序,也因此成為以後各家編連的一個重要基礎。
此後廖名春、陳劍、陳斯鵬、李銳、白於藍、邴尚白、朱賜麟、高佑仁、蔡丹、單育辰等多位學者紛紛提出新的編連意見,高佑仁先生碩士論文中有“《曹沫之陣》各家排序一覽表”,所列頗為詳細直觀,故復轉貼於下,並略加補充:
1 |
2 |
3 |
3 |
4 |
5 |
6 |
7 |
8 |
9 |
補 |
補 |
補 |
|
序 號 |
李零[①] |
廖名春[②] |
陳劍[③] |
陳斯鵬[④] |
李銳(一)[⑤] |
白于藍[⑥] |
李銳(二)[⑦] |
邴尚白[⑧] |
朱賜麟[⑨] |
高佑仁[⑩] |
蔡丹[11] |
單育辰[12] |
本文 |
1. |
1 |
11 |
1 |
1 |
1 |
1 |
1 |
1 |
1 |
1 |
1 |
1 |
1 |
2. |
2 |
12 |
2 |
2 |
2 |
2 |
2 |
2 |
2 |
2 |
2 |
2 |
2 |
3. |
3 |
3 |
3 |
3 |
3 |
3 |
3 |
3 |
3 |
3 |
3 |
3 |
|
4. |
4 |
41 |
41 |
7下 |
41 |
41 |
41 |
41 |
41 |
41 |
41 |
37下 |
|
5. |
5 |
4 |
4 |
8上 |
4 |
4 |
4 |
4 |
4 |
4 |
4 |
41 |
|
6. |
6 |
5 |
5 |
41 |
5 |
5 |
5 |
5 |
5 |
5 |
5 |
4 |
|
7. |
7 |
6 |
6 |
4 |
6 |
6 |
6 |
6 |
6 |
6 |
6 |
5 |
|
8. |
8 |
7 |
7 |
5 |
7上 |
7上 |
7上 |
7上 |
7上 |
7上 |
7上 |
6 |
|
9. |
9 |
8 |
8 |
6 |
8下 |
8下 |
8下 |
8下 |
8下 |
8下 |
8下 |
7上 |
|
10. |
10 |
9 |
9 |
7上 |
9 |
9 |
9 |
9 |
9 |
9 |
9 |
8下 |
|
11. |
11 |
10 |
10 |
8下 |
10 |
10 |
10 |
10 |
10 |
10 |
10 |
9 |
|
12. |
12 |
11 |
11 |
9 |
11 |
11 |
11 |
11 |
11 |
11 |
11 |
10 |
|
13. |
13 |
12 |
12 |
10 |
12 |
12 |
12 |
12 |
12 |
12 |
12 |
11 |
|
14. |
14 |
13 |
13 |
11 |
13 |
13 |
13 |
13 |
13 |
13 |
13 |
12 |
|
15. |
15 |
14 |
14 |
12 |
14 |
14 |
14 |
14 |
14 |
14 |
14 |
13 |
|
16. |
16 |
17 |
17 |
13 |
17 |
17 |
17 |
17 |
17 |
17 |
17 |
14 |
|
17. |
17 |
18 |
18 |
14 |
18 |
18 |
18 |
18 |
18 |
18 |
18 |
17 |
|
18. |
18 |
19 |
19 |
17 |
19 |
19 |
19 |
19 |
19 |
19 |
19 |
18 |
|
19. |
19 |
20 |
20 |
18 |
20 |
20 |
20 |
20 |
20 |
20 |
20 |
19 |
|
20. |
20 |
21 |
21 |
19 |
21 |
21 |
21 |
21 |
21 |
21 |
21 |
20 |
|
21. |
21 |
22 |
22 |
20 |
22 |
22 |
22 |
22 |
22 |
22 |
22 |
21 |
|
22. |
22 |
23 |
23 |
21 |
29 |
29 |
23下 |
25 |
29 |
29 |
29 |
22 |
|
23. |
23 |
24 |
24上 |
22 |
24下 |
23下 |
24上 |
58 |
24下 |
24下 |
24下 |
29 |
|
24. |
24 |
25 |
30 |
23 |
25 |
24 |
30 |
23下 |
25 |
25 |
25 |
24下 |
|
25. |
25 |
26 |
37上 |
24 |
23下 |
25 |
29 |
24上 |
23下 |
23下 |
23下 |
63上 |
|
26. |
26 |
62 |
31 |
25 |
24上 |
26 |
24下 |
26 |
24上 |
24上 |
24上 |
23下 |
|
27. |
27 |
58 |
32 |
26 |
26 |
62 |
25 |
62 |
30 |
26 |
30 |
24上 |
|
28. |
28 |
37下 |
33 |
62 |
62 |
58 |
26 |
33 |
26 |
62 |
26 |
30 |
|
29. |
29 |
38 |
34 |
58 |
58 |
49 |
62 |
34 |
62 |
58 |
62 |
26 |
|
30. |
30 |
39 |
35 |
49 |
37下 |
33 |
58 |
35 |
58 |
49 |
58 |
62 |
|
31. |
31 |
40 |
36 |
33 |
38 |
34 |
37下 |
36 |
59 |
59 |
59 |
58 |
|
32. |
32 |
42 |
28 |
34 |
39 |
35 |
38 |
28 |
60上 |
60 |
60上 |
27 |
|
33. |
33 |
43 |
29 |
35 |
40 |
36 |
39 |
37上 |
37下 |
37下 |
48 |
25 |
|
34. |
34 |
44 |
24下 |
36 |
42 |
28 |
40 |
49 |
38 |
38 |
46下 |
48 |
|
35. |
35 |
45 |
25 |
28 |
43 |
37上 |
42 |
48 |
39 |
39 |
33 |
46下 |
|
36. |
36 |
46上 |
26 |
37上 |
44 |
63下 |
43 |
46下 |
40 |
40 |
34 |
37a |
|
37. |
37 |
47 |
37下 |
63下 |
45 |
48 |
44 |
59 |
42 |
42 |
35 |
49 |
|
38. |
38 |
63上 |
38 |
48 |
46上 |
59 |
45 |
60上 |
43 |
43 |
36 |
33 |
|
39. |
39 |
27 |
39 |
59 |
47 |
60上 |
46上 |
37下 |
44 |
44 |
28 |
34 |
|
40. |
40 |
29 |
40 |
60上 |
63上 |
37下 |
27 |
38 |
45 |
45 |
37上 |
35 |
|
41. |
41 |
31 |
42 |
37下 |
27 |
38 |
23上 |
39 |
46上 |
46上 |
49 |
36 |
|
42. |
42 |
32上 |
43 |
38 |
23上 |
39 |
51下 |
40 |
47 |
47 |
60下 |
28 |
|
43. |
43 |
51下 |
44 |
39 |
51下 |
40 |
50 |
42 |
63上 |
63上 |
37下 |
38 |
|
44. |
44 |
50 |
45 |
40 |
50 |
42 |
51上 |
43 |
27 |
27 |
38 |
39 |
|
45. |
45 |
51上 |
46 |
42 |
51上 |
43 |
31 |
44 |
23上 |
23上 |
39 |
40 |
|
46. |
46 |
30 |
47 |
43 |
31 |
44 |
32 |
45 |
51下 |
51下 |
40 |
42 |
|
47. |
47 |
52 |
48 |
44 |
32上 |
45 |
52 |
46上 |
50 |
50 |
42 |
43 |
|
48. |
48 |
53上 |
49 |
45 |
30 |
46上 |
53上 |
47 |
51上 |
51上 |
43 |
44 |
|
49. |
49 |
32下 |
50 |
46上 |
52 |
47 |
60下 |
63上 |
31 |
31 |
44 |
45 |
|
50. |
50 |
61 |
51上 |
47 |
53上 |
63上 |
61 |
27 |
32 |
32上 |
45 |
46上 |
|
51. |
51 |
53下 |
27 |
63上 |
32下 |
27 |
53下 |
23上 |
52 |
30 |
46上 |
47 |
|
52. |
52 |
54 |
52 |
27 |
61 |
23上 |
57 |
51下 |
53上 |
52 |
47 |
23上 |
|
53. |
53 |
55 |
53上 |
29 |
53下 |
51下 |
15 |
29 |
60下 |
53上 |
63上 |
51下 |
|
54. |
54 |
56 |
51下 |
32下 |
54 |
50 |
16 |
24下 |
61 |
32下 |
27 |
50 |
|
55. |
55 |
57 |
58 |
61 |
55 |
51上 |
46下 |
31 |
53下 |
61 |
23上 |
51上 |
|
56. |
56 |
15 |
62 |
31 |
56上 |
30 |
33 |
32 |
54 |
53下 |
51下 |
31 |
|
57. |
57 |
16 |
53下 |
32上 |
56下 |
32上 |
34 |
50 |
55 |
54 |
50 |
32 |
|
58. |
58 |
46下 |
54 |
51下 |
57 |
31 |
35 |
51上 |
56 |
55 |
51上 |
52 |
|
59. |
59 |
33 |
55 |
50 |
15 |
52 |
36 |
30 |
57 |
56 |
31 |
53上 |
|
60. |
60 |
34 |
56 |
51上 |
16 |
53上 |
28 |
52 |
15 |
57 |
32上 |
60下 |
|
61. |
61 |
35 |
57 |
30 |
59 |
60下 |
48 |
53上 |
16 |
15 |
52 |
61 |
|
62. |
62 |
36 |
15 |
52 |
60 |
32下 |
49 |
60下 |
33 |
16 |
53上 |
53下 |
|
63. |
63 |
28 |
16 |
53上 |
48 |
61 |
59 |
61 |
34 |
48 |
32下 |
54 |
|
64. |
64 |
48 |
59 |
60下 |
46下 |
53下 |
60上 |
53下 |
35 |
46下 |
61上 |
55 |
|
65. |
65 |
49 |
60 |
53下 |
33 |
54 |
37上 |
54 |
36 |
33 |
53下 |
56 |
|
66. |
37上 |
61 |
54 |
34 |
55 |
63下 |
55 |
28 |
34 |
54 |
57 |
||
67. |
59 |
63 |
55 |
35 |
56 |
64 |
56 |
37上 |
35 |
55 |
15 |
||
68. |
60 |
64 |
56 |
36 |
57 |
65上 |
57 |
49 |
36 |
56 |
16 |
||
69. |
63下 |
65 |
57 |
28 |
15 |
7下 |
15 |
48 |
28 |
57 |
59 |
||
70. |
64 |
15 |
37上 |
16 |
8上 |
16 |
46下 |
37上 |
15 |
60上 |
|||
71. |
65 |
16 |
49 |
46下 |
65下 |
63下 |
63下 |
63下 |
16 |
63下 |
|||
72. |
46下 |
63下 |
64 |
64 |
64 |
64 |
63下 |
64 |
|||||
73. |
64 |
64 |
65上 |
65上 |
65上 |
65上 |
64 |
65上 |
|||||
74. |
65 |
65上 |
7下 |
7下 |
7下 |
7下 |
65上 |
7下 |
|||||
75. |
7下 |
8上 |
8上 |
8上 |
8上 |
7下 |
8上 |
||||||
76. |
8上 |
65下 |
65下 |
65下 |
65下 |
8上 |
65下 |
||||||
77. |
65下 |
65下 |
|||||||||||
編聯組 |
17 |
5 |
7 |
5 |
9 |
4 |
8 |
未明顯分段 |
2 |
9 |
12 |
1 |
綜合各家的意見,可以看出,簡1~3、41+4~22是共同的意見。另外,諸家皆同意陳劍先生的意見,認為簡3與簡41之間存在缺簡,廖名春先生提出簡3末端殘字上端與簡1“室”字同,諸家亦多認為可從,實則此殘字僅存上端一撇的部份,故也可他解。另外,簡37b與簡38連讀,諸家亦無異議,而在解釋上則頗有難點,眾說紛紜,仔細考慮的話,以簡37b與簡38連讀,實際上唯一的相關性就在於都有疑難字“牪”,而由一字的緣故,認為兩簡相連,只是一種或然性。此字整理者李零先生認為疑同“犇”,即“奔”字。陳斯鵬先生認為讀作“眷”[13]。蘇建洲先生認為即“牛”的繁體,或可讀作“愚”[14],王蘭先生認為《玉篇•牛部》有“”字,訓“牛也”,音“宄”。疑此處“牪”即“
”字 ,讀為“宄”[15]。
原簡的三個“牪”字字形依次為:
筆者認為,此字實即“友”字古文,《說文•又部》:“友,同志爲友。從二又。相交友也。,古文友。”查《正字通》則有:“牪,同觸,《六書略》觸,古作牪,抵也,舊注‘音彥,牛伴’非。《六書統》:牪,古文友。引《詩》或羣或友。改從二牛,《備考》:牪,音友,字見鐘鼎文。按鳥獸相友,並借友。二說並非。”雖以“二說並非”,但恰恰說明了“牪”與“
”在字形上的一致性(本文初稿呈李銳先生審閱時,李銳先生指出,字形方面也可以參考“信阳简遣策的19和24簡‘友’字”,查信陽長臺觀2号墓2組的“友”字[16],得19號簡字形為
,24號簡字形為
,李锐先生所言甚是)。
再返觀簡37b與簡38,與其強為說解,不若直接認為二簡並不相連,再加上簡41與簡4的連讀,莊公所言“今天下之君子既可知已,孰能並兼人哉?”必是涉上文才有的發問,簡37b的“功”、“康”與簡41的“勝”、“邦”又存在明顯的韻讀關係,故筆者以為簡37b當置於簡3與簡41之間。復觀簡3的末字,結合簡37b的文字考慮的話,筆者推測也可能是“任”字,典籍往往有稱“周任有言”者,如:
《左傳·隱公六年》:“周任有言曰:為國家者,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,芟夷蘊崇之,絕其本根,勿使能殖,則善者信矣。”杜預注:“周任,周大夫。”
《左傳·昭公五年》:“周任有言曰:為政者不賞私勞,不罰私怨。”
《論語·季氏》:“周任有言曰:陳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”馬融注:“周任,古之良史。”
《孔子家語·曲禮子貢問》:“周任有言曰:民悅其愛者,弗可敵也。”
《曹沫之陳》此處下文稱“周志有存”,則所稱說的部份很可能見于《周志》,而典籍中稱引“周任有言”處又多有引《詩》、《書》者,故有此推測。但簡3的末字殘損過甚,“周室”、“周任”於文獻皆有徵,筆者也難以判斷取捨,這裡只是嘗試提出另一個可能性而已。當然,是其它字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。
簡37b中,“”字于高佑仁先生碩論提到“張新俊先生讀作‘牪(奔)爾正攻「功」’……〈太一生水〉【簡12】「
」也讀作「功」。……新蔡葛陵簡「
」字作
(甲三:111)、
(零:465),賈連敏將二字都隸定作「
」,【甲三:111】讀作「功」”,可見完全可以讀作“功”。“興”字原字形是從興從止,此種寫法又見於《季康子》和《三德》,《周禮注疏》有云:“‘縣官徵聚物曰興’者,六遂已外,縣師徵之,故云縣官徵聚物曰興。縣官徵聚物曰興。云‘今云軍興是也’者,鄭舉漢法況之,興皆是積聚之義也。”康為逸樂意,《爾雅·釋詁》:“康,樂也。”《詩經·周頌·昊天有成命》有:“成王不敢康”。由簡3、簡37b連讀,則可以推測簡37b上端所缺的字或是“道德”、“德”等相關意思的詞,典籍中往往有類似說法,如:
《管子·大匡》:“管仲喟然歎曰:齊國危矣,君不競於德而競於兵。……是以古之人聞先王之道者,不競於兵。”
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上古競於道德,中世逐於智謀,當今爭於氣力。”
至此,簡3、簡37b與簡41、簡4、簡5連讀後,整段內容可以理解為“周任有戒言說:與你為友的則正其功,不友而或積聚或逸樂的,用道德來與其競爭則必定會勝利,就能擁有那些怠惰之邦了。”意即以有德併無德,所以針對曹沫之說,莊公才會反問道:“現在天下各國君主都可以瞭解,有誰能兼併別人呢?”言外之意是推說別人做不到的,我也做不到。曹沫則回應說:“國君您不要有怨氣。”
簡5的“員”,整理者李零先生認為“讀愪,《說文·心部》訓‘憂’”,諸家多作“員”然後有“?”表疑問,筆者查先秦典籍,未查到有用“愪”字者,雖《說文》有訓,但這樣的情況比較值得疑慮,故筆者以為,此字或當讀為“慍”,《後漢書·馮衍傳下》:“憤馮亭之不遂兮,慍去疾之遭惑。”李賢注:“慍,怨也。”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:“慍,怨也。怨各本作怒。大雅緜傳曰:慍、恚也。正義云:說文慍、怨也。恚、怒也。有怨者必怒之,故以慍爲恚。然則唐初本作怨甚明。”是“慍”即“怨”意。
至此,全篇的開始部份,簡1~3+37b+41+4~22拼合完畢,此後又可按白于藍先生所首先提出的接簡29、簡24b。但此後諸家多以簡24b後接簡25,就比較有問題了,何以說“進必有二將軍”呢?而且這句與上句“凡貴人,使處前位一行,後則見亡”很難看出有什麽關係,莊公所問是“為和於豫如何”,“豫”按陳劍先生釋即“舍”,而簡63a按李銳先生釋有“弗狎危地”正與“和於舍”相應,故簡24b後當接簡63a+23b,文為“進乃自過,以悅於萬民。弗狎危地,毋火食,□□期,會之不難,所以為和於舍。”
陳斯鵬先生首先指出簡23當與簡24a、簡30相連,白于藍先生則析出簡23b+24a的關係,邴尚白先生進一步析出簡23b+24a+30;另一方面,李銳先生首先創見性地指出簡30的末字很可能是“什”,高佑仁先生在其碩論中進一步論證並確定了這一點,從而排定簡30後應即是簡26。由此關聯上了陳劍先生之前已指出的簡26+62+58。
簡58之後,則顯然應該排入簡27+25+48,白于藍先生指出簡48當與簡46b並為一簡,簡37a當與簡49並為一簡。李銳先生指出簡49當與簡33相連,然後是李零先生原整理排定的簡34+35+36,陈劍先生指出簡36之後當為接簡28。於是,就有了以下各簡的58+27+25+48+46b+37a+49+33+34+35+36+28大段編連。
此後又回到李零先生的編連順序,有簡38+39+40和簡42+43+44+45,然後則可按陳劍先生所給出的的編連調整內容,得到簡38+39+40+42+43+44+45+46a+47這樣的順序,簡47最後落在“君”字上,諸家多以簡47與簡63a相連,但這樣的話,不止“弗狎危地”的說法很奇怪,而且下文又說君自過於群有司,凡此皆是疑點,前已說明簡63a當置於簡24b之後,故簡47後當直接接簡23a,至簡51b言及復戰,而簡50起首的“祿爵有常,機莫之當”也正與之相應,故由此可見白于藍先生的簡23a+51b+50+51a+31+32a的系聯甚是。
簡32在簡31之後,基本上大陸學者多以為簡32當拆分為兩簡[17],而臺灣學者則仍以為是一支整簡,細審之,“諜人來告曰,其將帥盡傷,車輦皆載。曰將早行。乃□白徒,早食輂兵,各載尔藏”文意完整,故仍當為一簡是,陳劍先生已提出的簡52下接簡53a,此後邴尚白提出簡31+32+52+53a+60b+61+53b的系聯。於是可接回到整理者李零先生的簡54+55+56+57的系聯。
簡57之後,陳劍先生以簡15+16系之,甚是,故諸家皆從之,陳斯鵬先生以為簡16後當接簡59+60,则稍有可辨者,因為簡60并非整簡,前文已述及邴尚白先生將簡60b的部份排入了簡53a後面,因此就有必要對陳斯鵬先生的觀點做一點兒調整,只取簡16後接簡59+60a,則至此得簡57+15+16+59+60a。
簡63+64+65是整理者李零先生的原排序,陳劍先生已將簡63拆分,白于藍先生更指出簡65也當拆分,其間當插入簡07b+08a。故有簡63b+64+65a+07b+08a+65b。
另,高佑仁碩士論文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(四)《曹沫之陣》研究》第三章第二節中提到:“《曹沫之陣》「左契口」的情形首先由竹田健二發現,他認為分別在簡15、59、63下、64下等四支簡上皆具有左契口的情形,而這些簡的契口都是在下契口,竹田先生並且指出這四支簡的綴合恐怕是有問題的,他不認同一支簡會有上下契口相同的左右契口皆存的情況。”論文腳注:“竹田健二:〈「曹沫之陳」における竹簡の綴合と契口〉,收入《東洋古典學研究(19)》,廣島大學東洋古典學研究會,2005年5月,頁23~39。此文竹田健二曾迻譯作中文,於2005年12月2、3日政治大學中文系「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學術國際研討會」發表,頁313~317。”而回顧前文分析所得的編連簡序,簡15、59、63b、64b此四簡正當並排,此亦可證相關數簡的排序不誤。
簡65b為全文結尾,下端有一段明顯的空白,至此,《曹沫之陳》全文完整拼接。
《曹沫之陳》釋文
凡例:
1、本文中上博四《曹沫之陳》篇的再編聯釋文,凡簡之殘端用 \\ 符號表示;簡之完端用 ‖ 符號表示。
2、簡文中無法辨識的字,釋文中用囗符號表示,補字用 [ ]表示。
3、【】內第一個數字為該簡在《上博四》中的編號,若該簡殘斷,則用a、b分別表示該編號簡的上段與下段,第二個數字為該段字數(不計重文符號)。
‖魯莊公將為大鐘,型既成矣。曹沫[18]入見,曰:昔周室之邦魯,東西七百,南北五百,匪[19]‖【01-31】‖山匪澤,亡有不民。今邦彌小而鐘愈大。君其\\圖之。昔堯之饗舜也,飯於土簋,歠[20]於土鉶,‖【02-33】‖而撫有天下。此不貧於美而富於德歟?昔周[任]\\【03-18】\\有戒言曰:友尔正功,不友而或興或康,以‖【37b-16】□□\\競[21]必勝,可以有怠[22]邦。周志是存。莊公曰:\\【41-15】\\今天下之君子既可知已,孰能倂兼人‖【04-15】‖哉?曹沫曰,君其毋慍[23]。臣聞之曰:鄰邦之君明,則不可以不修政而善於民。不然恐[24]亡焉。‖【05-33】‖鄰邦之君亡道,則亦不可以不修政而善於民。\\不然亡以取之。莊公曰:昔施伯語寡人曰:‖【06-34】‖君子得之失之,天命。今異於爾言。曹沫曰:\\【07a-16】\\亡以異於臣之言。君弗盡。臣聞之曰:君‖[25]【08b-15】‖子以賢稱而失之,天命。以亡道稱而沒身就世,亦天命。不然,君子以賢稱,曷有弗‖【09-31】‖得。以亡道稱,曷有弗失。莊公曰:晚[26]哉,吾聞此言。乃命毀鐘型而聽邦政。不晝‖【10-29】‖寢,不飲酒,不聽樂。居不褻文[27],食不二味,\\【11-15】\\兼愛萬民,而亡有私也。還年[28]而問於曹‖【12-15】‖沫曰:吾欲與齊戰。問陳奚如,守邊城奚如?曹沫答曰:臣聞之,有固謀而亡固城,‖【13-30】‖有克政而亡克陳。三代之陳皆存,或以克,或以亡。且臣聞之,小邦處大邦之閒,敵邦‖【14-32】‖交地不可以先作怨,疆地毋先而必取□\\【17a-15】\\焉。所以距邊。毋愛貨資子女,以使其‖【17b-14】‖便嬖[29]。所以距內。城郭必修,繕甲利兵,必有戰心以守,所以為長也。且臣之聞之,不和‖【18-32】‖於邦,不可以出舍[30]。不和於舍,不可以出陳,不和於陳,不可以戰。是故夫陳者,三教之‖【19-32】‖末。君必不已,則由其本乎。莊公曰:為和於邦如之何?曹沫答曰:毋獲民時,毋敓[31]民利。‖【20-32】‖陳功而食,刑罰有罪,而賞爵有德。凡畜羣臣,貴賤同等[32],祿毋負。詩焉[33]有之曰:豈‖【21-30】‖弟君子,民之父母。此所以為和於邦。莊公曰:為和於舍如何?曹沫曰:三軍出,君自率,‖【22-32】‖必約邦之貴人及邦之奇士,御卒使兵,毋復\\【29-18】\\前常。凡貴人,使處前位一行,後則見亡。[34]進‖【24b-16】\\乃自過[35],以悅於萬民。弗狎[36]危地,毋火[37]食,\\【63a-15】□□\\期,會之不難,所以為和於舍。莊公又問:\\【23b-15】‖為和於陳如何。答曰:車閒容伍,伍閒容兵,貴\\【24a-17】\\[位][38]重[39]食,使為前行。三行之後,茍見短兵,什[40]‖【30-16】‖伍之閒,必有公孫公子。是謂軍紀。五人以伍,一人[41]【26-19】\\有多。四人皆賞,所以為斷。毋尚獲而尚聞命[42],‖【62-17】‖所以為毋退。率車以車,率徒以徒,所以同死\\【58-18】[生]\\,毋誅而賞,毋罪百姓,而改其將。君如親率,‖【27-16】‖必有二將軍。每[43]將軍必有數嬖[44]大夫,每嬖大夫\\【25a-18】\\必有數大官之師公孫公子[45]。凡有司率長,‖【25b-16】‖不可不慎。不愛[46]則不恒,不和則不輯,不兼畏\\【48-17】\\不勝,卒欲少以多。少則易察[47],訖成則易[48]‖【46b-15】□。□\\民者,毋攝爵,毋御軍,毋避罪。用諸[49]教於邦\\【37a-16】\\於民。莊公曰:此三者足以戰乎?答曰:戒勝‖【49-16】‖怠[50],果勝疑[51],親率勝使人。不親則不庸[52],不和則不輯,不義則不服。莊公曰:為親如‖【33-30】‖何?答曰:君毋憚自勞,以觀上下之情偽。匹夫\\【34a-17】\\寡婦之獄訟,君必身聽之。有知不足,亡所‖【34b-16】‖不中,則民親之。莊公又問:為和如何?答曰:毋嬖於便嬖,毋長於父兄,賞均聽中,則民‖【35-32】‖和之。莊公又問:為[義][53]如何?答曰:陳[54]功尚賢,能治百人,使長百人,能治三軍,使帥授‖【36-31】\\右[55],知舍有能,則民宜之。且臣聞之,卒有長,\\【28a-16】\\三軍有帥,邦有君。此三者所以戰。是故長,‖【28b-16】‖會故帥。[56]不可使友[57],友則不行。戰有顯道,勿兵以克。莊公曰:勿兵以克奚如?答曰:人之兵‖【38-32】‖不砥礪,我兵必砥礪。人之甲不堅,我甲必堅。人使士,我使大夫。人使大夫,我使將軍。人‖【39-31】‖使將軍,我君身進[58]。此戰之顯道。莊公曰:既成教矣,出師有幾[59]乎?答曰:有。臣聞之,三軍出,‖【40-33】‖其將卑,父兄不薦,由邦禦之,此出師之幾。莊\\【42a-17】\\公又問曰:三軍散[60]果有幾乎?答曰:有。臣聞‖【42b-16】‖之。三軍未成陳未舍,行阪濟障,此散果之\\【43a-16】\\幾。莊公又問曰:戰有幾乎?答曰:有。其去之‖【43b-16】‖不速,其就之不傅[61],其啓節不疾,此戰之幾。是\\【44a-17】\\故疑陳敗,疑戰死。莊公又問曰:既戰有幾乎?‖【44b-17】‖答曰:有。其賞淺且不中,其誅重且不察,死者弗收,\\【45a-19】\\傷者弗問,既戰而有怠[62]心,此既戰之幾。莊‖【45b-16】‖公又問曰:復敗戰有道乎?答曰:有。三軍大敗,\\【46a-17】[死]\\者收之,傷者問之。善於死者為生者。君‖【47-15】‖必聚羣有司而告之:二三子勉之,過不在子,在\\【23a-18】\\[寡]人。吾戰敵不順於天命,返師,將復戰[63],‖【51b-15】‖則祿爵有常,機[64]莫之當。莊公又問曰:復盤戰有道乎?答曰:有。既戰復舍,號令於軍中‖【50-32】‖曰:繕甲利兵。明日將戰。則廝徒[65]煬[66],以盤就行,\\【51a-17】□\\失車甲,命之毋行。明日將戰,使為前行[67]。諜人‖【31-17】‖來告曰,其將帥盡傷,車輦皆載[68]。曰將早[69]行。乃\\【32a-17】□\\白徒,早食輂兵,各載尔藏,既戰將量,為之‖【32b-16】‖毋怠,毋使民疑。及尔龜筮[70],皆曰勝之。改冒[71]尔鼓,乃佚[72]其備。明日復陳,必過其所[73]。此復‖【52-32】‖盤戰之道。莊公又問曰:復酣戰有道乎?答曰:有。必賞\\【53a-20】\\慎以戒[74],如[75]將弗克。毋冒以陷,必過前攻[76],‖【60b-15】‖賞獲□葸,以勸其志。勇者喜之,亡者悔[77]之。萬民\\【61-18】\\黔首[78],皆欲又之。此復酣戰之道。莊公又問‖【53b-15】‖曰:復故[79]戰有道乎?答曰:有。收而聚之,束而厚之,重賞薄刑,使忘其死而見其生,使良‖【54-32】‖車良士往趣[80]之餌[81]。使其志起,勇者使喜,葸者使\\【55a-18】\\悔,然後改始。此復故戰之道。莊公又問曰:‖【55b-16】‖善攻者奚如?答曰:民有保。曰城,曰固,曰阻。三\\【56a-17】\\者[82]盡用不棄,邦家以宏。善攻者必以其‖【56b-16】‖所有,以攻人之所亡有。莊公曰:善守者奚如?答曰:\\【57-19】\\其食足以食之,其兵足以利之,其城固‖【15-15】‖足以捍之。上下和且輯,屬[83]紀於大國,大國親之,天下\\【16-19】\\其志者寡矣[84]。莊公又問曰:吾有所聞之。一‖【59-16】‖出言三軍皆懽,一出言三軍皆往,有之乎?答曰:有。明\\【60a-20】\\□鬼神[85]。軫[86]武非所以教民者[87],君其知之。此‖【63b-16】‖先王之至道。莊公曰:沫,吾言寔[88]否,而毋惑諸小道歟?吾一欲\\【64a-23】\\聞三代之所之[89]。曹沫答曰:臣聞之,昔之明王之起‖【64b-17】‖於天下者,各以其世,以及其身。今與古亦閒[90]\\【65a-17】\\不同矣。臣是故不敢以古答。然而古亦‖【07b-15】‖有大道焉。必恭儉以得之,而驕泰以失之。君其[91]\\【08a-16】\\亦唯聞夫禹湯桀受矣。‖【65b-9】
蒙李銳先生惠贈《曹沫之陳》相關研究材料,特此致謝。
[①]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(四)》上海古籍出版社, 2004.04,本文中所引用李零先生的觀點,若未說明,則皆出自該書。
[②]廖名春,2005.2.12,《讀楚竹書〈曹沫之陳〉箚記》,簡帛研究網,網址:http://www.jianbo.org/admin3/2005/liaominchun002.htm。又見「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國際學術研討會」,2005年3月,台灣大學哲學系,頁9-1~9-10。本文中所引用廖名春先生的觀點,若未說明,則皆出自該文。
[③]陳劍,2005.2.12,《上博竹書〈曹沫之陳〉新編釋文(稿)》及其“補記”,簡帛研究網,網址:http://www.jianbo.org/admin3/2005/chenjian001.htm。本文中所引用陳劍先生的觀點,若未說明,則皆出自該文。
[④]陳斯鵬,2005.2.20,《上海博物館藏楚簡〈曹沫之陳〉釋文校理稿》,簡帛研究網,網址:http://www.jianbo.org/admin3/list.asp?id=1328。本文中所引用陳斯鵬先生的觀點,若未說明,則皆出自該文。
[⑤]李銳,22005.2.25,《〈曹劌之陣〉釋文新編》,簡帛研究網,網址:http://www.jianbo.org/admin3/2005/lirui002.htm。
[⑥]白於藍,2005.4.10,《上博簡〈曹沫之陳〉釋文新編》簡帛研究網,網址:http://www.jianbo.org/admin3/2005/baiyulan001.htm。本文中所引用白於藍先生的觀點,若未說明,則皆出自該文。
[⑦]李銳,2005.5.27,《曹劌之陣》重編釋文,簡帛研究網,網址:http://www.jianbo.org/admin3/2005/lirui003.htm。本文中所引用李銳先生的觀點,若未說明,則皆出自以上所舉李銳先生的兩文。
[⑧]邴尚白,2006.1,《上博楚竹書〈曹沫之陳〉注釋》,台灣大學《中國文學研究》第二十一期,未見原文,本文所引用邴尚白先生的觀點,若未說明,則皆轉引自高佑仁先生碩士學位論文《〈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(四)·曹沫之陣〉研究》。
[⑨]朱賜麟,2006.6,《〈曹沫之陳〉思想研究-春秋時代兵學思想初探》,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,未見原文,本文所引用朱賜麟先生的觀點,若未說明,則皆轉引自高佑仁先生碩士學位論文《〈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(四)·曹沫之陣〉研究》。
[⑩] 高佑仁,2006.9,《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(四)·曹沫之阵〉研究》,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。本文中所引用高佑仁先生的觀點,若未說明,則皆出自該文。
[11] 蔡丹,2006.8,《上博四〈曹沫之陳〉集釋》,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碩士學位論文。本文中所引用蔡丹先生的觀點,若未說明,則皆出自該文。
[12] 單育辰,2006.4,《〈曹沫之陳〉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》,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。本文中所引用單育辰先生的觀點,若未說明,則皆出自該文。
[13]陳斯鵬:《戰國簡帛文學文獻考論》,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,2005年
[14]蘇建洲:《〈上博(四)曹沫之陣〉三則補議》,簡帛研究網,2005年3月10日
[15]王蘭:《“牪爾正 ”句試釋》,武大簡帛網,2005年12月10日
[16] 《信陽楚墓》,文物出版社,1986年
[17] 董珊先生在《〈曹沫之陣〉中的四種“復戰”之道》(簡帛網,2007.06.06)則提出“將【31下】、【32上】抽出,放在單(育辰)先生所編的【53上】與【32下】之間。”是筆者所見大陸學者中唯一一例。
[18] “曹沫”,從李零先生原釋。以下凡從李零先生釋者甚多不再一一說明。
[19] “非山非泽”,李銳先生讀“非”為“匪”,陳斯鵬先生讀為“彼” ,從之。
[20] 欱,原作“欲”,李零先生指出當是“歠”字之誤。高佑仁先生繼之指出“‘欲’是‘欱’之訛字,《說文》‘欱,歠也。從欠合聲’,與《漢書•司馬遷傳》“飯土簋,歠土刑”之“歠”正合。
[21] 李零先生讀“競”為“境”,陳斯鵬讀如本字,筆者亦以為讀“競”是。
[22] “邦”,李零先生讀“
”作“治”,筆者以為《曹沫之陳》此篇中之“
”皆當是“怠”字,“怠邦”即指前文“或興或康”而不競於德的邦國。(《谗鼎之铭》曰:昧旦丕显,后世犹怠。《昭公三年》)
[23] “慍”字原簡作“員”,李零先生以為“讀‘愪’”,筆者以為當是“慍”,前文已說明。
[24] “恐”原簡作“”,李零先生讀作“任”,陳劍先生以為是“恐”字古文,“恐亡”於文獻有徵,故筆者從陳劍先生釋。
[25] 原簡8a、8b李零先生合為一簡,李銳先生指出:“此處李零先生補一‘言’字,由小圖版照片看,與完簡9、10比較,不補字此簡已過長,乃簡序有問題,殘字疑為‘亡’字。”并將簡7a、8b合併,甚是。
[26]“晚”字原作“曼”,李零先生以為“或為‘勖’字之誤寫”,陳劍以為“曼”非屬誤字,而應讀為“晚”, 季旭昇先生以為“曼”應讀為“慢”。筆者以為,“慢”是用來形容當前動作之遲疾速率的,而此時莊公鐘型已成,故當從陳劍先生讀為“晚”。
[27] “文”字原作“”,李零先生釋該句為“居不設席”,陳劍先生讀為“居不褻文”,從陳劍先生讀,然此“文”字与《性情论》同,但与其他楚简大异,存疑。
[28] 李零先生認為“還年”類似古籍中“期年”,筆者以為“還年”即如現在所說的轉年,指到下一年,而其間隔則未必是一年時間。《正韻》:“還,轉也。”《禮記·玉藻》:“周還中規,折還中矩。”註:“周旋圓轉,折旋方轉也。”
[29] 指不可使便嬖任大事。
[30] “舍”,原字作“豫”,陳劍先生改讀為“舍”,從之。
[31] “敓”字李零先生讀“奪”,高佑仁先生認為:“考核‘敓’字古義,其實已有奪取之義,如《說文》云:‘敓,彊取也。《周書》曰敓攘矯虔,从 、兌聲。’ ,《廣韻》也云:‘敓,彊取也。古奪字。’ ,段《注》以為‘敓’字‘此是『爭敓』正字,後人假『奪』為『敓』,『奪』行而『敓』廢矣。’ 。可見簡文‘敓’字實據本字讀即可,不必通假成‘奪’。”筆者從高先生之說。
[32] “等”字李零先生讀為“待”,陳劍先生讀為“等”,此從陳劍先生讀。
[33] “焉”原簡作“於”,李銳先生讀為“焉”,此從李銳先生讀。《墨子·尚同下》古者有语焉,曰 :“一目之视也,不若二目之视也。一耳之听也,不若二耳之听也。一手之操也,不若二手之强也。”與此類似。
[34] 是說“貴人”得放最前面,放後面就跑了,有道理哦。
[35] 自過,即自罪自責意,所以能“悅于萬民”。
[36] “狎”字,李零先生云:“待考,疑是據、處之義。”李銳先生讀為“狎”。此從李銳先生讀。
[37] “火”字,李零先生釋為“亦”,陳劍先生指出當為“火”。此從陳劍先生釋。
[38] “位”字,李零先生云“首字殘,也可能是‘立’字。”陳斯鵬先生釋作“(位?)”表存疑,此從陳斯鵬先生釋。
[39] “重”字,李零先生原釋為“厚”,李守奎認為是“楚之‘重’字。” 李守奎:〈《曹沫之陣》之隸定與古文字隸定方法初探〉,收入中國文字學會主編:《漢字研究》第一輯,(北京:學苑出版社,2005年6月),頁494。此從李守奎先生釋。
[40] “什”字為李銳先生所釋,甚是。
[41] “一人”,李零隸定作“万=”,陳劍指出為“一人”的合文。從陳劍先生釋。
[42] 《国语·晋语三》有“不闻命而擅进退,犯政也。”可參。
[43] 原作“毋”,邴尚白先生指出當為“每”,甚是。從邴尚白先生先生釋。
[44] “嬖”字,李零先生釋為“獄”,陳劍先生指出該字當為“辟”,云“‘辟(嬖)大夫’即下文之‘俾(嬖)大夫’。”此從陳劍先生釋。
[45] 也就是說,將軍為萬人長,嬖大夫為千人長,官師為百人長,公子公孫為十人長、五人長。
[46] “愛”字,李零先生認為或可讀為“依”,李銳先生指出當為“愛”。此從李銳先生釋。
[47] “察”字,李零先生隸定作“”,認為“含義不明,第四字所從與‘察’、‘淺’等字同。”李銳先生釋為“察”。此從李銳先生釋。
[48] 李零先生云:“此句當作‘圪成則惕□’,但‘圪’字也有可能屬上句。”筆者以為“圪”似當讀為“訖”
[49] “諸”字,原字為“都”,李銳先生讀作“(諸?)”,是。此從李銳先生讀。
[50] 李銳指出此句當作“答曰:戒。勝殆果勝矣。”,認為“原釋為‘治’,疑讀為‘殆’,連下讀。原文於此字下有小勾號,或疑當於‘殆’下斷讀。”《曹沫之陳》中諸從“心”而原釋為“治”的字皆當是“怠”字,前文已說。
[51] 邴尚白先生指出“應讀作‘果勝疑’,指果斷能戰勝狐疑。本篇簡四十四、五十二的‘矣’字,也都讀為‘疑’。”李銳先生與邴尚白先生的讀法使筆者受到很大啓發,故筆者認為下句當讀為“親率勝使人”
[52] “庸”字從李銳先生讀。
[53] “義”字從陳劍先生讀。
[54] “陳”字,李零先生認為“讀『敦』,有純厚之義。”陳劍先生隸定作“紳”讀作“陳”,認為“《吳子·料敵》:‘凡料敵,……有不占而避之者六:……四曰陳功居列,任賢使能。’可與簡文參讀。”
[55] 《老子》所謂:“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。”故言“使帥、授右”
[56] “是故長,會故帥”即以故長為長,以故帥為帥的意思。
[57] 友,即同族兄弟。“不可使友”即不可任人唯親之意,所以下言“友則不行”
[58] 可與“親率勝使人”參看。
[59] “幾”字,李零先生以為“讀‘忌’,指忌諱。”陳劍讀作“機”,認為是“時機”、“機會”意。實則此字當讀如本字,《尚书·顾命》:“疾大漸,惟幾,病日臻。”孔传:“自嘆其疾大進,篤,惟危殆。”《荀子·尧问》:“女以魯國驕人,幾矣。”杨倞注:“幾,危也。” 《爾雅·釋詁》:“幾,危也。”註:“幾,猶殆也。”《說文》:“幾,微也。殆也。戍,兵守也。?而兵守者,危也。”可見“幾”字本就有“危”意,莊公所問三“幾”皆如此。
[60] 從陳劍先生釋。
[61] 從陳劍先生讀。
[62] “怠”字,李零認為“合文,讀‘殆心’,指危懼之心。”陳劍讀為“怠”。
[63] 李零先生以為讀“返師將復”,邴尚白先生以為讀“反師將復戰”,從邴尚白先生讀。
[64] 此“幾”字即陳劍先生所說“時機”、“機會”意。
[65] “廝徒”從陳劍先生讀。
[66] “煬”從李銳先生讀。
[67] “失車甲”即為有過,故使處前行。
[68] “車輦皆載”從陳劍先生釋。
[69] “早”字從陳劍先生釋。
[70] “筮”字,原簡作“”,李零先生讀作“及爾龜策”,禤健聰先生指出當為“筮”字。此從禤健聰先生釋。
[71] “冒”字從禤健聰先生說。
[72] “佚”字,原字作“”,此篇多見,皆用為“失”,故李零先生認為此處亦是“失去”意,李銳先生認為是“秩”,筆者以為當為“佚”,為輕裝簡備意。
[73]淺野裕一先生認為“‘明日復陳,必過其所’可能意味著,翌日再度從‘豫’回到戰鬥隊形是必須越過前日戰敗地點之後,即比戰敗地進一步前進,進而提高士氣。” [淺野裕一:《上博楚簡〈曹沫之陳〉的兵學思想》,簡帛研究網,(2005/9/25),網址:http://www.jianbo.org/admin3/2005/qianyeyuyi001.htm。]但筆者以為,盤戰只是盤桓數日之戰,并無敗意,故“必過其所”只是指一定要越過之前戰鬥過的地方。
[74] 指賞于謹慎者以使眾人有戒備慎重的精神狀態。
[75] “如”字從陳劍先生讀。
[76] “毋冒以陷,必過前攻”是說不要為“必過前攻”而冒進陷險。
[77] “悔”字從邴尚白先生讀。
[78] “黔首”從陳劍先生讀。
[79] “故”字,原簡作“”,李零先生認為“是指收聚殘部,再賈餘勇,恢復到初始狀態的戰法。”筆者以為或即是“故”字,復故戰是指已結束戰鬥并脫離戰場后再一次發動與敵軍的交戰,與敗戰的區別在於:第一,復故戰并非一定是之前戰敗了;第二,復故戰一定是已完全脫離戰場的戰鬥狀態,而復敗戰則是指在戰場中收拾潰敗狀態再次戰鬥。
[80] “趣”從李銳先生讀。
[81] “餌”依陳劍先生從本字讀。
[82] “者”字從陳劍先生釋。
[83] “屬”字從魏宜輝先生讀。
[84] 是說天下打算兼併之的就少了。《尹文子·大道上》:“彭蒙曰:雉兔在野,众人逐之,分未定也;鸡豕满市,莫有志者,分定故也。”可參。
[85] 缺字似可補“於”,“明於鬼神”似是指因鬼神而盟誓之的意思。
[86] “軫”字從陳斯鵬先生釋。
[87] “者”字從陳斯鵬先生釋。
[88] “寔”字從陳劍先生讀。
[89] “之所之”,原為“之所”的合文下書“=”,筆者以為或當讀為“之所之”。廖名春先生於《出土簡帛叢考》第165頁中已指出字中的“‘=’非重文符號或合文符,而是省文符號”(湖北教育出版社,2004)。“=” 可以用以減省對習見字詞或文字構件的書寫。敦煌寫卷中就有不少類似的用法,蔣冀聘先生《敦煌文書校讀研究》第121頁中也提到“敦煌文書中,尤其是與佛教有關的變文,凡佛學術語及說經套語,多書第一字或前數字,其余部份則從省,書一‘々’號或‘丨’號表示省略,《變文集》校錄者或認作重文符號,或照錄原符號而另補闕文,非是。如‘法々’即‘法會’之省……‘解々’即‘解脫’,‘功々’即‘功德’,‘供々’即‘供養’”(文津出版社,1993)此種情況於簡帛文獻中亦頗可見。
[90] “閒”字從白于藍先生釋。
[91] “其”字從白于藍先生釋。
版权声明:除特别标注外,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中国先秦史网站作者原创文章,引用、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原文链接,否则会构成违背学术规范和著作权法的侵权行为